夏季來臨,氣溫和濕度升高,部分疾病進入高發(fā)、易發(fā)季節(jié)。
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,每年5-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
傳播途徑:主要經消化道或呼吸道飛沫傳播,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、粘膜皰疹液而感染。
主要癥狀:先出現(xiàn)發(fā)燒癥狀,手心、腳心出現(xiàn)斑丘疹和皰疹(疹子周圍可發(fā)紅),口腔粘膜出現(xiàn)皰疹和/或潰瘍,疼痛明顯。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惡心、嘔吐和頭疼等癥狀。少數(shù)患者病情較重,可并發(fā)腦炎、腦膜炎、心肌炎、肺炎等。
易感人群: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(fā),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。成人感染后一般不發(fā)病,但會將病毒傳播給孩子。
預防措施:勤洗手、勤通風,流行期間避免去人群聚集、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。兒童出現(xiàn)相關癥狀要及時到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就診。
感染性腹瀉病
感染性腹瀉是夏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,包括霍亂、傷寒副傷寒、細菌性痢疾及其它感染性腹瀉病等。
大多數(shù)腸道傳染病發(fā)病會有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,有些伴有發(fā)熱、頭痛、肢體疼痛、全身中毒癥狀,若治療不及時,可引起嚴重的并發(fā)癥,甚至導致死亡。
氣溫高、濕度大,特別利于病菌的繁殖,食物易受污染,再加上夏季人體消耗大,免疫力也相對較弱,因此夏季是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把好病從口入關,養(yǎng)成良好的衛(wèi)生習慣,做到“吃熟食、喝開水、勤洗手”尤為重要。
蜱蟲叮咬
4月至9月是蜱蟲活躍期,蜱蟲俗稱草爬子、狗豆子,分為硬蜱和軟蜱,通常喜歡蟄伏在草叢、植物上或寄宿于寵物、牲畜等動物皮毛間。蜱蟲叮咬全年均可發(fā)生,但每年的4月至9月是蜱蟲活躍期。它們尤其喜歡叮咬人類皮膚較薄又容易被忽視的部位,如頭皮、耳后、腋下、腹股溝、腳踝下方、腳趾間等部位。蜱蟲口器復雜,長著一些“倒刺”,可埋在人體皮膚中吸血,難以直接取下,吸血時間可以長達數(shù)天。不吸血時,蜱蟲個頭如芝麻粒大小,附著在人體或動物皮膚表面,宛如一個“小黑痣”。吸血后,蟲體可增大數(shù)十倍甚至百倍。
預防蜱蟲叮咬牢記五點:
1.避免在蜱蟲棲息地停留、坐臥:如森林、草叢、灌木叢等;
2.如去郊外草地、森林等地區(qū),最好穿淺色的長褲和長袖,并把褲腿塞進襪口,佩戴帽子等,盡量減少裸露部位;
3.在暴露的皮膚上使用含避蚊胺(DEET)的驅蟲噴霧劑。需要注意的是,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不應使用任何驅蚊蟲劑,可使用蚊帳物理遮擋;
4.從郊外草地、森林等地區(qū)回來后,注意檢查衣服和身體各部位,尤其是腋窩、腹股溝、頭發(fā)、耳后等部位,以確保沒有蜱蟲附著;
5.檢查器材及寵物。
被蜱蟲叮咬后科學處理是關鍵:
1.不可強行拔出蟲體,以免撕傷皮膚或將其口器折斷在皮膚內,更不要用手捏碎蟲體;
2.可用凡士林、液體石蠟、甘油、莫匹羅星軟膏等厚涂,以隔離蜱蟲周圍空氣,使其窒息死亡,然后用鑷子將蜱蟲輕輕取下;
3.建議使用細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表面抓住蜱蟲,平穩(wěn)、均勻用力向上拉,不要旋轉或攪動蜱蟲;
4.去除蜱蟲后使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洗傷口及雙手,檢查蟲體及叮咬部位,如口器斷于皮膚內,需手術取出;
出現(xiàn)以下情況需及時就診,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:
1.感覺蜱蟲附著已超過24小時;
2.蜱蟲未被完整拔除;
3.被蜱蟲叮咬后30天內出現(xiàn)如皮疹、發(fā)熱、疲勞、頭痛、肌肉酸痛、關節(jié)腫痛等癥狀。